关于IPHONE的讨论和争论很多,各种论点都有道理。不可否认IPHONE是成功的,至少在美国是成功的。要分析IPHONE的成功之处其实很简单,苹果用文化抓住了人们的需求,我不是研究电脑的,在我的记忆里,MAC与PC成熟与发展年代历史相近,但多年来大众认同了PC,接受了windows,而MAC似乎一直是图形专业和爱好者的选择,不但价格高,市场上也很难看到。可是到了乔布斯时代,从IMAC到IPOD再到IPHONE,逐渐由部分人群到大众市场,我想整个成功的道路可谓充满了悬念与挑战,做为一个普通的中国消费者,我是从IPHONE开始喜欢和了解苹果的。
我粗浅认为,苹果的几个产品的成功之处是文化渗透的成功,这是我们目前最值得借鉴的地方。从技术上讲,他们都不是最强的,但是为什么IPHONE在美国上市的第一夜能引起那么大的轰动?你说炒作也好,作秀也好,他在世界上引起了更大的轰动。爱好者的破解、小厂商的模仿、盗版、山寨机纷纷出现,说明他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追捧。
我只从朋友那里试用过IPHONE,和微软的WM、诺基亚的SYMBIAN相比,从应用软件、实用功能方面,我觉得IPHONE不适合我,但从手机的制造工艺、操作感受、追求新奇等方面,使用IPHONE让我爱不释手。音乐、视频的视听让人感觉是一种享受。200万像素的照相功能似乎配置不高,但是拍摄效果却让人惊奇。安装专用的驱动和应用程序才能传送音乐,安装麻烦的稀少的第三方应用软件可能也是让人好奇之处?可是他的屏幕设计、画面、图标真的让人耳目一新,而这些吸引人的文化元素正是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手机终端需要学习的借鉴的。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普通客户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根本不是技术,而是艺术。而我们最缺乏的就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可是这些文化元素不是简单的模仿就能实现的,适合美国人的东西不一定适合中国人,但是通过文化元素吸引市场却是我们需要借鉴的。中国移动刚取得3G拍照后就公示了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组成的G3概念,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思路,但是如何坚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如何在将来的市场营销、业务宣传、品牌定位、终端定制、产品设计上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真正将TD这个民族产业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体现民族特色的3G产业。
但是从最近公布的OMS手机操作系统来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完美,也没有沿着传统文化之路走下去,而是基于谷歌android开放平台设计的,未免让人觉得有点失望了。而从整个OPHONE的界面来看,几乎就是业务的简单组合,想要引起像IPHONE上市之前的期盼和轰动效应几乎不可能,所以我们需要借鉴IPHONE的成功经验不是简单的模仿。中国目前的软件产业完全有能力设计出具有竞争力的手机操作系统,但是如何体现文化元素却是一个困难,蕴含艺术的技术才是近乎完美的系统。
当然初期的通信市场竞争无疑是赤裸裸的技术竞争,从1G到3G还是没有摆脱冷冰冰的金属味,与文化元素的结合有多种尝试,但是真正成功的非苹果莫属。如何像TD一样从技术上体现优势,像中国移动G3就是3G一样,充满浓郁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品牌策划和宣传,体现中国特色,体现民族产业特点,将3G终端和业务同样走民族之路,才是我们需要探索和尝试的